當世界崩壞,我們靠什麼勇敢?從一位8歲國王的「失敗復興」中,找到不再動搖的力量
- Church iM

- 10月1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在這個充滿變數與不安的時代,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資訊與挑戰所淹沒。股市的劇烈波動、國際局勢的緊張、個人生涯的未知,都讓我們不禁叩問:我該如何勇敢地走下去?我們努力累積經驗、提升專業、學習人際手腕,以為這些能構築起勇氣的堡壘,但當生命的風暴猛然來襲時,才發現這些堡壘是如此不堪一擊。
這篇信息,將帶我們回到數千年前的《列王紀》,透過一位年邁英雄的無力、一個野心家的權鬥,以及一位8歲孩子帶來的「世紀大復興」,重新定義什麼是真正的、無所畏懼的勇氣。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想像,因為那份終極的勇氣,恰恰藏在一場「看似失敗」的改革之中。
經驗與權謀的盡頭:世俗勇氣的脆弱幻象
我們常見兩種不可靠的勇氣來源,第一種是來自經驗與能力的勇氣,如同戰功彪炳的大衛王,他曾擊殺歌利亞,一生戰無不勝,但在年邁體衰、身體冰冷時,他的勇氣與經驗卻無法為他帶來溫暖與安穩。
第二種是來自權謀與掌控的勇氣,如同他的兒子亞多尼雅,試圖透過合縱連橫、結合軍事與宗教領袖來篡奪王位。他以為能靠自己的聰明與手段掌控未來,但這種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勇氣,最終只會帶來敗亡。這提醒我們,任何源於世界、源於自身的「勇敢」,在面對生命根本的軟弱與不可控時,終將失效。
真正的復興起點:一位8歲國王的震撼悔改
故事的轉捩點,是一位名叫約西亞的8歲孩童登基為王。他沒有經驗、沒有能力、沒有背景,卻帶來了猶大國史上最徹底的復興。他的行動分為兩個層次:首先是外在的悔改,從16歲起,他開始尋求神,並在20歲時潔淨了全國的偶像崇拜。然而,更關鍵的是內在的、由神話語引發的悔改。當祭司在聖殿中找到律法書,並在他面前誦讀時,約西亞的反應不是欣慰,而是「撕裂衣服」——這是極度悲痛與徹底悔改的表現。
他意識到,真正的悔改不只是「不做神不喜悅的事」,更是要積極地「去做神喜悅的事」,要全然回到神的標準與心意裡。
一場「看似失敗」的復興:當結果不如預期,神在教我們什麼?
聖經明確記載,即使在約西亞王帶來了「前無古人,後無來者」的大復興之後,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的怒氣仍不止息」,猶大國最終依然走向滅亡。
這完全顛覆了我們「復興 = 國泰民安、凡事順利」的功利性期待。莊牧師指出,這正是上帝要我們明白的:真正的復興,不是為了改變我們在「時間」裡必將逝去的結果,而是為了校準我們對「永恆」的盼望。
我們的勇氣不應建立在股票是否上漲、身體是否健康、國家是否安穩之上,因為這一切有形質的終將過去。真正的勇氣,是讓我們在必將崩壞的世界中,因著認識神而活出一個不屬於這世界的生命。
廢墟中聽見的恩言:勇氣的終極來源:神的約
《列王紀》的結尾,不是輝煌的勝利,而是在巴比倫的廢墟中,被擄的猶大王約雅敬意外地蒙了外邦君王的恩典,被提出監牢、賜予尊榮。這個看似微小的結局,卻是整卷書的福音所在。
它象徵著,即使國家滅亡、君王被擄,一切都已失敗,但上帝的「恩言」(Graceful Words)與祂永不改變的「恩約」(Covenant of Grace)依然掌權。
我們真正的勇氣,不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說「You can do it!」,而是來自於上帝透過祂的約告訴我們「He has already done it!」(祂已經成就了!)。
當我們再次回到這個動盪不安的世界,或許我們依然會為未來感到焦慮。但約西亞王的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安穩與勇氣,從來不是去抓取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環境,而是回到上帝永不改變的話語和應許之中。
我們的生命,不該只是一個在世俗洪流中載浮載沉的個人劇本,而是要選擇回到上帝為我們寫好的那個宏大的、充滿恩典的劇本裡。當我們不再為自己短暫的人生劇本祈求上帝的「加持」,而是願意順服在祂永恆的盟約之下時,我們才能找到那份不被環境定義、不因成敗動搖的真實勇氣。
真正的勇氣,是明知這世界終將逝去,卻因著神的約,能無所畏懼地活在每一個當下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