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為主活,為何快活不下去?」工作、服事兩頭燒,重燃熱情的唯一解方
- Church iM

- 17小时前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白天在職場廝殺,晚上在小組燃燒,週末甚至更早起床,投身在教會各樣的服事中。我們外表敬虔,內心卻慢慢枯乾,那種被工作與服事「兩頭燒」的耗竭感 (Burn-out),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性的心理疾病。我們以為追劇、放縱、甚至暫時「躺平」是解藥,結果卻發現週一的疲憊有增無減。
本週松牧師分享了從17歲的憂鬱、初入社會的失落、母親驟逝的憤怒,到對教會方向的失望,甚至是接手教會後長達五年的厭惡與掙扎。這五次瀕臨崩潰的真實故事,將帶我們直視 burnout 的核心,並從唯一的真理,耶穌基督的邀請中,找到那不止息的喜樂源泉。
診斷倦怠:你累,不是因為「做得太多」,而是因為「動機錯了」
我們感到勞苦重擔,不僅是來自外在的工作壓力與經濟重擔,更是來自內在的「身份焦慮」與「宗教律法」。我們下意識地想透過表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:在工作中,我們渴望老闆的賞識;在服事中,我們期待他人的掌聲。當這些肯定沒有到來,我們就感到失落、疲乏,甚至受傷。這種「為了被愛而做」的模式,正是耗竭的根源。耶穌一眼就看穿,即使是當時最虔誠的猶太教徒,他們不斷獻祭、遵守儀式,內心依然充滿重擔,因為他們活在靠行為賺取神認可的循環中。
唯一的處方箋:「到我這裡來」,從宗教儀式轉向真實連結
面對我們的耗竭,耶穌沒有給出時間管理的技巧,而是發出一個關係性的邀請:「到我這裡來」。松牧師強調,來到教會,不等於來到主的面前。如果我們只是帶著打卡、應付了事的心態參加聚會,這就成了無效的「宗教儀式」,無法讓我們與神真實連結。真正的「到主面前」,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渴慕,是在開車來教會的路上、在唱詩敬拜的每一句歌詞裡,都帶著「神啊,我今天想遇見你」的期待。這是一切改變的起點。
學習安息的秘訣:與主「同負一軛」,活出祂的「柔和謙卑」
耶穌的解方不是讓我們「放下所有責任」,而是邀請我們與祂「同負一軛」。這個「軛」不是新的重擔,而是一個學習的工具,如同大牛帶著小牛耕地。當我們願意把自己的重擔、委屈、焦慮都放在這個「軛」上,耶穌這位「大牛」就會親自帶領我們、扛起大部分的重量。更重要的是,在同行的過程中,我們學習祂的「柔和謙卑」:
柔和 (Gentle):原文意指「被馴服的馬」,是一種被神掌管的力量 (Power under control)。我們之所以耗竭,常是因為我們這匹「野馬」想奔向自己的目標,不願被神約束。當我們降服時,力量才能被正確使用。
謙卑 (Humble):是真實地認識到自己的微小,承認「我需要祂」。
從「賺取愛」到「回應愛」:福音帶來的終極自由
十字架的福音,徹底翻轉了我們的動機。我們之所以能坦然無懼地來到神面前,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多好,而是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完成了最艱鉅的工作。這意味著:我們不是因為服事才被神愛,而是因為「先被神愛」,才甘心樂意地去服事。當我們的動機從「責任」轉為「愛」,工作就不再是壓力場,服事也不再是消耗站,而是我們回應神之愛的喜樂行動。這份愛,才是那源源不絕、永不枯竭的動力。
別再獨自硬撐,祂在等你如果你正處於身心俱疲的耗竭中,對工作、對服事、甚至對信仰感到麻木,請聽見耶穌對你的溫柔邀請。
真正的安息,不是停止一切活動去放假,而是來到那位創造你的主面前,與祂連結,讓祂的柔和謙卑覆蓋你的焦慮,讓祂的愛成為你一切行動的嶄新動力。



